规章制度
燕山大学新时代大学生体育工作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3-12-13 访问量: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根据《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

准》(教体艺〔2014〕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

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河北省人民政府

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冀政

办字〔2016〕144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

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和二十大关于体育工作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

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

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聚焦“教会、勤练、常赛”主线,推

行“三位一体”体育育人模式(课内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体育训练

竞赛),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推动我校学生体育锻炼和知识学习协调

发展,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继

承体育优良传统。立足新时代需求,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积极

探索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新途径,将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智育教育、美

育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

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以适应新时代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新要求。

   (二)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课外活

动为延续,体育训练为促进,建立“竞赛活动为主线、体育社团为纽带、

课外活动有保障、专业辅导有计划”的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为培养学生锻炼习惯,提升学生体质水平,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满足学生

身心需求,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提供良好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

   (三)坚持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遵循教育和体育规律,以兴

趣为引导,注重因材施教和快乐参与,重视运动技能培养,逐步提高运动

技能水平,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

    (四)坚持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普

及性体育活动,积极开展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积极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

围,全面提高学生健康素养。

     (五)坚持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相融入。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树

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

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三、总体目标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深入推进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到 2025

年,学校体育工作管理体系更加科学健全,教学、课外、训练、竞赛、科

研、体质监测体系完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科建设成功突破,训练竞

赛再创佳绩,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养成,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

提升。同时将思政元素完全融入体育课程,确保学生的身体素养培养与思

想教育同向同行,形成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到 2035 年,全

面补齐配强体育专业教师,场馆器材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形成教学课程多

样化、学科科研品质化、竞赛活动常态化、体质健康达标化的学校体育教

育教学体系。

     四、具体措施

    (一)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体育课程体系

     1.完善体育课课程思政设计

    提高体育教师政治素质,增强育人意识,注重结合不同体育项目特点,

在体育教学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通过介绍奥林匹克竞赛、播放运动健儿

奋勇拼搏的视频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竞赛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达成寓德育于体育教学之中。同时转变传统的体育教

学效果评价方式,对学生运动技能、爱国主义、拼搏精神等进行多维度评

价分析,确保体育教学能够与思想政治教育同行。(责任单位:体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研究生院)

    2.全覆盖开齐开足体育课

    以教学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丰富课程内容,挖掘具有民族传统和

地域特色的体育项目,着力增强体育教学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继续完善本

科生体育课教学体系,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确保体育课开课率达100%,

本科生一至三年级开设体育课不少于144学时,每周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

不少于45分钟,每学期男生完成课外健康跑步不少于90公里,女生完成课

外健康跑步不少于60公里;本科生四年级开设部分项目的校级选修课程。

将体育课程纳入研究生的教学体系,在研究生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开设部

分项目的体育选修课程。(责任单位:体育学院、教务处、研究生院)

    3.提高体育课体能训练比重

    合理调整课程内容,加大课上体能练习比重,严格执行课上开展30分

钟多样化体能练习,同时提高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校园跑”在体育课成

绩中所占比重。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促进掌握专项运动技能、夯实身体

素质基础。(责任单位:体育学院、教务处)

    4.建设线上课程资源

    丰富体育课内容,增加理论通识部分,同时促进信息技术和体育教学

深度融合,开发健康知识教育、运动与营养、运动损伤防治、急救与包扎、

运动体验数据、运动展示等内容的线上教学资源,使线上课程成为线下课

程的有效补充,推进一流体育课程的建设。(责任单位:体育学院、教务

处、研究生院)

    (二)注重体教融合,完善训练、竞赛体系

    5.广泛开展校园体育活动

支持和发展体育类学生社团、兴趣小组,鼓励每名学生至少发展1项体

育爱好,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建立面向人人的常态化校园体育育

人机制,开展低门槛、高覆盖的普及性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举办大学生

体育文化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群体活动,鼓励学生每天锻炼一

小时,营造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将学生参赛情况、受表彰情况纳入学期

综合测评考核,作为其参加评优表彰的基准参考依据。(责任单位:体育

学院、校团委、学生工作处、各学院)

     6.完善学校体育赛事体系

每年举办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每季度举办一次球类、

拔河等全校性专项赛事,每年举办多个“阳光体育活动”。定期举办“燕

大杯”“新生杯”“硕博杯”“一二九爱国主义长跑”等育人型体育竞赛

和体育活动。完善体育教师与各学院包联机制,着力构建“一院一品”的

体育发展格局。利用 3-5 年时间打造学校体育竞赛品牌,提高赛事在师生中

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实现体育竞赛的以赛代练、以赛促练,并且涵养阳光

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责任单位:校工会、各学院、校团委)

    7.促进校园普通学生体育代表队发展

    统筹规划,制定竞赛绩效考评管理办法,对普通学生体育代表队进行

分级考核,建立多级管理模式,实行教练员目标绩效考核制度。加强政策

支持力度,持续提升普通学生体育代表队招生质量,不断提高竞争力。着

力打造 2-3 项在全省具有领先优势的竞技体育项目。(责任单位:体育学院、

教务处、计划财务处)

    8.积极发展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论证申办运动训练专业,深化体教融合,助力高水平运动队伍的培养、

高质量体育后备人才的培育。设立体育专项奖学金、完善高水平运动员成

绩管理办法,调动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竞赛积极性。通过教练员轮岗培

训及教练员等级培训提升计划,保障教练员团队稳定性与训练能力不断提

高,推进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团队建设。(责任单位:体育学院、教务处、

研究生院、学生工作处、计划财务处)

  (三)改进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

    9.加强学生体质测试工作

    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

建立日常参与、体质测试(简称“体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

考查机制。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机制,将体测成绩作为学生评优评

奖的重要依据,逐步增设体育奖学金,开展体测达人评选活动,引导学生

重视体测,形成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责任单位:各学院、教务处、学

生工作处、计划财务处、校医院)

    10.逐步建立符合体育专业特点的各类评价标准

推进体育教师分类评价改革,重点考评教学效果,推进体育教育教学

高质量发展。完善体育教学科研成果奖励认定标准,注重体育学科与其他

学科的差异,完善体育竞赛在学科竞赛中的认定标准,与体育学院年度目

标管理与绩效考核工作中的关键性指标、特色创新工作挂钩,与教师职称

评聘、推荐评优关联。加大对体育教师表彰力度,在教学成果奖等评选表

彰中,保证体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责任单位:体育学院、高等教育发

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处、教务处、社会科学处、创新创业教育与指导中

心)

    11.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体系

    实行积分激励机制,以学院参与体育赛事活动情况、体测达标率等为

基础进行积分,做好全年体育工作展示,评选校级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并

将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适时纳入各学院工作考核内容,纳入学院“双一

流”建设成效评价内容,推动体育教育工作落实、落细。(责任单位:高

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处、党委组织部、各学院)

   (四)拓展智慧体育,推进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2.开发智能运动系统

    实现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智慧化、科学化,加强学生体质监测和体

质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为学生提供“云端”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建设智

慧化、信息化、系统化、全覆盖的在校学生运动档案。(责任单位:体育

学院、信息技术中心)

    13.建立课外师生指导团队

充分发挥体育学院师生业务专长,建设课外辅导站,对晨练、晚练的

学生和教职工进行答疑解惑;为体育社团、兴趣小组配备指导教师,参与

管理与指导。认定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教学实习学分,加强体育学院学生

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积极的良性发展模式。(责任单位:体育学院、创

新创业教育与指导中心、教务处)

    14.营造教职工体育健康环境

共建教职工主题体育活动月、体育养生健康讲座、体育人物评选、体

育趣味嘉年华等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提高教师身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工作。(责任单位:体育学

院、校工会)

    15.完善体育基础设施

增加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推进体育设施建设及更新维护。探索学校体

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机制。建设体育场馆智能系统,实现线上预约、实时

缴费、空置更新、统筹调度等信息化平台功能。(责任单位:体育学院、

后勤服务中心、教务处、信息技术中心)

   (五)加强保障机制,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健康发展

    16.完善体育工作运行机制

    完善并明确燕山大学体育工作委员会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领导职能,

发挥领导、统筹规划、管理监督全校体育工作的作用,定期组织联席会议,

召开体育工作大会等,各职能部门和学院协同联动,形成高效的学校体育

工作管理机制和高水平的治理能力。完善体育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

资金支持学校体育发展,多渠道增加体育工作经费投入。(责任单位:各

职能部门、各学院)

    17.健全体育风险管理机制

加强对体育教师、辅导员和相关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学校体育从业人员运动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加强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安全风险的分类管理,定期开展检查,对有安全风险的应当设立明显警示标志和安全提示。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推行并完善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办法。(责任单位:体育学院、后勤服务中心、学生工作处)

  18.加强校园体育新闻宣传

 充分发挥网络、报刊、电视、广播和新媒体等宣传手段,做好校内外体育赛事、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引导学生树立终身锻炼意识,指引学生关注和参与体育活动;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宣传力度,营造全校关心、重视和支持体育工作的良好氛围;加强教职工、校友之间的体育联系,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助力燕大发展。(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体育学院)